全球NOR Flash厂商主要包括有美光、赛普拉斯、旺宏、华邦电、兆易创新、晶豪科技等,受到智能手机AMOLED的新增需求、触控IC以及驱动IC整合单芯片带动的NOR Flash需求的影响,再加上全球NOR Flash的每月投片仅约8.8万片,高度客制化与产能不易扩张,供不应求的格局将持续,第三季NOR Flash价格将上涨两成。
美光Micron
三星电子在2010年一纸公告全部退出NOR,当时客户转单美光,引发缺货潮;时隔六年,同样的动作在2016年出现,美光去年第四季度淘汰中低容量NOR芯片产能让位3D NAND,将仅保留高容NOR,客户转单旺宏、华邦电,引发涨价潮。
此前,美光2016年市占率18%左右,目前已经停产其生产NOR的8寸产线,对应月产能2万片/月,预计其另一条月产能1.2万片/月,生产汽车和工控产品的12寸线也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退出。据悉,美光市场占比快速下滑,中低容NOR供给缺口在10-20%之间,部分产品缺货严重,调涨幅已经超过两成。
为腾空工厂生产3D NAND和DRAM先进工艺,美光正卖出NOR制造设备,但是预计如果是新的进入者接手设备,预计需要4年以上时间大规模达产,如果是市场传统玩家,也需要1年半以上时间。
旺宏
由于欧美客户转单效应,位于台湾的旺宏是目前全球第一大NOR制造商,市占率超过24%,主要供给16Mb、32Mb、64Mb等中端产品,工艺为65/90nm为主,是CYPRESS、美光退出市场的最大受益业者,第二季度合约价格上涨20%,产能已排单到年底了,营收创11个月来新高。
旺宏主要产能集中在台湾工厂,手中的库存已经全部卖光,目前正在扩充产能补充供给,已将原本在12寸生产的大部分NOR Flash移至8寸厂生产,且制程推进到75纳米,12寸厂则生产更具竞争力的55纳米制程NOR芯片,12寸加上8寸整体月产能可增4000片,第三季度NOR Flash产能逐步提升,一颗单价约为0.2-0.5美元。
旺宏董事长吴敏求日前称,市场很多人还没弄清楚目前NOR产业整个结构状况,正在马不停蹄出差和客户接洽,并表示,这一波NOR缺货行情将持续两年时间。此外,旺宏和鸿海已经结盟,一方面保障NOR供应,另一方面向东芝发起专利战。
兆易创新
兆易创新是国内NOR Flash龙头企业,市场占有量稳步上升,国内竞争对手为宜扬科技。该公司NOR产品最大容量为256至512M,工艺节点最高为65nm,主要由武汉新芯、中芯国际代工,主要是低价串行NOR产品。
受益于美光、赛普拉斯让出市场,兆易创新市场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筹1.6亿元投资NOR,占有率今年有望达到16%,跃升为第一梯队。项目规划为90nm、65nm、45nm工艺,并降低大容量NOR成本,提高产品竞争力。不过,由于兆易创新属于FABLESS,今年以来硅晶圆价格续涨,正联手武汉新芯、华力微、中芯国际增产,在产能和技术上追赶华邦电、旺宏,恐怕对营收贡献有限。
武汉新芯NOR芯片产能大概每月1万片,工艺平台主要生产130nm到65nm中低端NOR芯片。华力微项目隶属于华虹集团,一期项目产能达到3.5万片,包括55nmeFlash、65nm NOR Flash等。
NOR芯片需求旺盛,手机没它就出不了货
需求面来看,由于AMOLED、TDDI与IOT三大产品对于NOR Flash产品需求属新兴领域,加上原有NOR Flash基本盘市场未减,今年来看短期供需失衡难解,缺口有望维持至19年。
车用电子
传统功能机市场下滑明显趋缓的同时,工控与汽车等新应用在强势崛起。华邦电汽车和工用占比从2012年2%迅速提升至2016年18%。而旺宏汽车和工控占比也从09年的不到3%一路提升至16年的20%,复合增长率达39.08%。而根据CYPRESS,专用于ADAS系统NOR市场也预计将从2016年的0.28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.21亿美元,对应复合增长率28%。
TDDI
发展已有一段时间的TDDI IC,在将触控功能整合进入驱动IC的同时,也受制于触控功能分位编码所需容量较大,无法一并整合进入TDDI IC当中,而须另外外挂一颗NOR Flash作为储存触控功能所需的分位编码。在大部分的TDDI IC方案已于去年下半年陆续到位下,TrendForce预期,今年搭配TDDI IC的In Cell面板出货将大幅提升,渗透率将由2016年的5%持续提升至2017年的10%,同步推升对NOR Flash的需求。目前,国内手机全部上18:9全面屏幕,有望都将集成TDDI驱动芯片,敦泰TDDI IC订单爆满。
结论:缺口大,逐季涨
在传统应用下滑趋势减缓,物联网、汽车、工控、AMOLED与TDDI等新应用强势拉动的背景下,而NOR一般是毛利率最低的产品,代工厂一般不会主动加大NOR的产能,另一方面NOR大厂武汉新芯上游硅片受到日系厂商限制,预计今明两年对大陆NOR总供给产生影响,厂商增产计划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陆续实现,市场缺口巨大,未来数个季度合约价格将逐步上涨。